这位前中国首富,正试图用太阳能改变世界,并开创一个万亿级市场
行业观察 2018-07-09
一家试图改变世界的新能源企业!经历了2015年的那场股市风波之后,汉能大有王者归来的气势。近日,在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办的第十五
 一家试图改变世界的新能源企业!

经历了2015年的那场股市风波之后,汉能大有王者归来的气势。

近日,在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办的第十五届“世界品牌大会”上,汉能凭借着962.56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在中国新能源行业位居首位。这已经是自2016年以来,实现的连续3年增长。 

如今,汉能不论是在民营水电站运营还是在薄膜太阳能的发展方面都成了行业内首屈一指的领军企业。

而回首走过的路,这些高光时刻的获得无不是用无数个大胆和前瞻性的决定换来。

如果你打算得到一些从没得到过的东西,那么你就得去做一些别人从没做过的事。用这句话来形容汉能再贴切不过。

◆◆◆

汉能的两个高光时刻

2018年5月27日,在一年一度的光伏行业盛会SNEC上,汉能控股集团主席李河君的眼神中透着笃定和自信,用坚定的语气宣传着移动能源和薄膜太阳能。那个略显狂傲的李河君又回来了。

像很多商界传奇一样,李河君的经历更是称得上“传奇”。

在中国首富如今被马云、王健林两人轮流承包的形势下,很少有人记得李河君也曾登上过这个宝座。

2015年3月,李河君以330亿美元的净资产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地区首富。那也是汉能最风光的时刻。

而回首这位曾经首富的经历有两件值得称道的传奇事件。这两件事甚至都可以用“激进”来形容,一件是建了一座水电站,另一件就是如今备受瞩目的薄膜太阳能。

1994年,受国家政策影响,民营企业得以进入长期被国企垄断的水电行业。在火电陆续被关停、水电受鼓励的背景下,李河君做出大胆预测,水电代替火电是迟早的事。也是在这一年,李河君成立了汉能,开始进军水电开发领域。

在汉能成立的8年后,李河君做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从2002年至2011年的8年间,他带领近万人团队,在海拔两千多米的中国云南金沙江,耗资两百多亿人民币,一锹土一锹土地建成了总装机30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力发电站。

直到目前为止,该电站仍是世界上自行建设的最大私营水电站,其装机规模比中国葛洲坝水电站大10%,比当年象征美国实力的美国胡佛大坝大30%。

而到2009年,在汉能水电业务格局已定的形势下,李河君又用另一个8年开辟了另一条路——薄膜太阳能。

众所周知,太阳能有两个技术路线,一个是晶体硅,一个是薄膜。这一时期,晶体硅在太阳能光电池市场占到95%以上的份额,薄膜式微,在这时进入行业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冒险。

然而,正是这两个前瞻行的决定,造就了汉能如今的企业版图。

◆◆◆

汉能和它改变世界的宏愿

值得注意的是,纵观汉能的发展,不论是建水电站还是进军薄膜太阳能,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一直是一个执念。

在能看到汉能的地方,总能很轻易看到这样一句话,“汉能的使命是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如今大火的以“汉”字开头的产品,尤其是汉瓦,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自2017年7月汉瓦首次问世以来,获得了广泛关注。

“这是新能源领域当中的,标准意义上的供给侧改革。完全是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去出发。”甚至像人民日报这样大刊都没有吝惜点赞。

通俗来讲,汉瓦是基于汉能全球领先的柔性薄膜太阳能技术,将柔性CIGS薄膜太阳能芯片与高透光玻璃相结合,兼具高效发电性能,也可全面替代各类传统屋面瓦的新一代产品。并且集安全、美观、发电、智能等性能与一体。

单玻筒瓦拼接型

据悉,一片汉瓦目前的功率是35瓦,一年产生40度电,这也意味着一片瓦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一棵树一年的减排量。

汉瓦使用模式图

而从安装成本来看,汉瓦优势明显。一平米汉瓦的成本大概为1300元左右,以北京市场为例,一个50平的屋顶,铺装汉瓦的安装费大约在6.5万元,每年发电5100多度,节省电费1200元,卖电收入1000元,再加上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的补贴,大概10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成本。

这种优势有望使其迎来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根据中国砖瓦工业协会数据,2016年全国总共卖出10.1亿平米的瓦,而且这个数字保持着年均20%左右的高速增长。按照每平米1390元测算,中国每年的潜在市场规模最多可以超过万亿。

而根据李河君的预测,未来五年,汉瓦仅中国市场,潜在市场规模就达到6.3万亿人民币。而全球市场至少是中国市场的两倍,可达到12.6万亿人民币以上。

如今,汉能已经在珠三角、四川等地布局了薄膜太阳能生产基地,进行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和制造,其改变世界的宏愿一直行进在路上。

◆◆◆

开启移动能源时代

2014年,李河君首次提出“移动能源”概念,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汉能也在移动能源方面进行着多方实践。

2018年5月,汉能牵手顺丰,在其物流车上安装上了薄膜太阳能电池板,帮助快递员解决了运行里程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顺丰,汉能还在汽车、共享单车等多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其中,在汽车领域,汉能已经与奥迪、一汽、北汽等车企达成战略合作,为其提供薄膜太阳能车顶解决方案。

在共享单车领域,汉能牵手膜拜单车,在其车筐里安装了薄膜太阳能电池板,保障其智能锁供电。

在物流车领域,京东等企业也在纷纷试水薄膜太阳能技术。

除了外围扩张,汉能还开发出了多种利用移动能源新技术的产品。例如,汉包、汉伞、汉纸等。其中,尤其是汉伞凭借着能遮雨、充电、照明等多项功能,受到了广泛青睐。

汉伞亮相雄安中信书店

目前,汉能正在加大移动能源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投入,试想在不远的未来,在汉能这样的企业的不断尝试下,车辆、手机甚至生活中的任何一件物品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移动的能源供应点,这无疑将成为能源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

而汉能,也将成为开启移动能源的新时代的领军者。

◆◆◆

汉能起航

2018年6月,汉能薄膜太阳能屋顶登上北京第一高楼,高达528米的中国尊。

中国尊效果图

这一北京地标性的建筑,再次彰显了汉能薄膜太阳能的实力。以众多此类事件为契机,汉能也在2018年迎来了新的起点。

根据汉能在今年3月发布的财报,实现营业收入61.47亿港元,同比增长约37%,实现净利润约2.61亿港元。相比其2015年巨亏122.3亿港元的业绩,汉能也已基本走出往昔的阴霾。

随着清洁能源观念的深入人心,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呈现出更加开放、扩大化的姿态。尤其是太阳能,如今已经在中国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而汉能凭借着自身的优势,也逐渐在这广阔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其发展的历程看,汉能更像特斯拉一类勇于造梦的企业。对新事物、新科技有着执念,“汉能在研发方面绝对是舍得投入,不是按什么比例,我从不按比例,我把所有水电站挣的钱我都全扔里边了。”李河君曾在接受采访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但任何新鲜事物在被广泛应用和接受之前,不都曾经受过争议。不论是水电站的建设、还是薄膜太阳能的发展,走在前列“激进”的汉能或将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率先赢得先机。

国内领先的油气产业新媒体,扎根于油气行业,快速跟踪产业热点,深度解读企业动态,给石油行业公司和资深从业者以启迪。
508篇原创文章 | 2018年全年阅读量1.2亿
微信扫一扫
关注石油Link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