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九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在德国柏林召开。隆基总裁李振国在论坛上表示,未来10年,“光伏+储能”有望成为人类最便宜的能源,隆基股份公司将为之做出努力。
而根据德国Energy Watch Group和芬兰的拉普兰塔理工大学联合发表研究报告预测,到2050年光伏供电的比例将达到69%,其中,储能电池将覆盖可再生能源供电中31%的电力需求。
在此形势下,“光伏+储能”也成为未来光伏企业重点布局的一片新蓝海。如今一些企业已率先入局。
◆◆◆
光伏+储能或成最便宜能源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如今“光伏+储能”模式成为未来最便宜能源的几率越来越大。
由于光伏发电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发出电力具有一定波动性,因此电网对光伏发电并不能做到100%的完全消纳。储能的出现似乎让这一难题的解决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尤其是近几年来,不论是光伏发电成本,还是储能成本都出现了大幅下降。
从光伏发电成本来看,过去10年中,无论是技术进步速度还是成本降低速度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比如,单晶硅片价格从13美元降到了44.5美分,组件价格从4美元/瓦降到了30美分/瓦等等。
而在近期,中东、南美等一些光照资源丰富的地区,已经出现大量的上网电价低于2美分/kwh的项目。
除此之外,储能成本下降也很快。跟据相关专家描述,2018年年内电芯产品的单体成本将有可能降至1元/Wh以下。随着电池成本的不断下降,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场景正不断被开发出来。
据了解,现在储能成本大概是10年前的1/3,再过10年,储能的成本大有可能低于今天的1/3。
届时,光伏+储能的结合将成为人类最经济的能源形态。
◆◆◆
一个万亿级的储能市场正在打开
在政策、需求扩大等因素的助推下,一个万亿级的储能市场正在逐渐打开。
2017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拓展电动汽车等分散电池资源的储能化应用。
该指导意见确立了我国储能产业从短期到长期的发展方向以及近10年的发展目标。
《意见》指出,“十三五”期间要大力推广试点示范项目,建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据专家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储能装机将达到50GW-60GW,到2050年将达到200GW以上,市场规模将超2万亿元。
除政策之外,内在需求的不断延伸也在推动整个储能行业的发展。随着储能在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张,预计未来十年我国储能市场的容量将超6000亿元。
◆◆◆
“光伏+储能”迎来新的爆发期
目前,随着各地区峰谷电价差的日益可观,光储结合的优势越发凸显。而这一缺口的渐次撕开,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嗅到了新蓝海。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率先布局。
2017年12月9日,从西藏传来喜讯。北控清洁能源西藏羊易储能电站顺利并网。
据悉,北控羊易储能总装机20mwh,位于海拔4800米的西藏当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并网储能项目,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并网商业运行储能项目。
除此之外,专注于动力电池的宁德时代也在近期加大了在储能方面的布局。
2018年6月18日,宁德时代、福建省投资集团等共同投资建设的大型锂电池储能项目完成签约。
据悉,该项目将在晋江投资建设大型锂电池储能项目,计划总投资24亿元,拟分三期实施,涉及锂电池储能规模将达到1600兆瓦。
据业内人士透露,宁德时代在储能上将有三大块应用,包括光伏、风电、核电在内的发电侧应用将成为未来储能的应用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此之外,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布局储能项目的企业有协鑫、隆基、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中航锂电、中兴派能、南都电源、格林美、中天储能、猛狮科技、雄韬股份、桑顿新能源、科陆电子、普能公司、欣旺达等近20家企业。
实际上,目前在分布式光伏中,“光伏+储能”的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市场化运营成果。
在北京、深圳、江苏等峰谷价差较大的地区,储能可以把电网消纳不了的光伏发电存储起来在峰价时卖出,或者在峰价时自用,已经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盈利。
可以说。在未来,谁抓住了“光伏+储能”的先机,就等于抓住了发展的新机遇。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