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一带一路”:大环境
行业观察 2017-03-29
三、大环境穹顶之下,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融通。习近平主席在阐述“一带一路”建设构想时,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


三、大环境


穹顶之下,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融通。习近平主席在阐述“一带一路”建设构想时,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其中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说白了就是体制机制和文化文明的沟通,归根结底就是文化文明的沟通。只有文化文明进行深度的沟通,并达成共识,“一带一路”各节点国家[1]的总体思维模式、政策框架才能发挥协同效益,才能营造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大环境。因此,对于“大环境”,笔者不想泛泛地谈一些设计政策沟通方面的,诸如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税政策等,而是把重点放在民心相通上,即谈谈“一带一路”文化文明的融通。实际上,也就两个字:宗教。


根据邹磊博士(《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作者)的归纳,古代丝绸之路发展史中的三大核心问题分别是:地缘、贸易和宗教。归纳得非常到位。笔者认为,当代的丝绸之路,也就是“一带一路”的构筑过程中,依然逃不出这三大核心问题。“一带一路”战略能否成功实施,一是取决于中国和“一带一路”上其他的节点国家能否处理好因地缘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问题;二是取决于经济合作与交流能否促进“一带一路”各国的发展和当地民众福祉的提升,让经济贸易合作惠及各个利益相关者;三是取决于“一带一路”上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主要是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以及基督文明和犹太文明,后两者在“一带一路”上的影响稍弱)能否实现互融互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而第三个决定性因素在以上三者中又是最重要的,可谓“元因素”。宗教和文化交流的问题若处理不好,“一带一路”便不能算是真正成功。因为,真正长久的战略,其可持续性取决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是否拥有类似的价值观。美国及其同盟国所构建的主导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之所以历经百年而不衰(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算起),其背后就是他们都拥有类似的价值观。中国人倡导“君子和而不同”。笔者认为,这绝不是意味着价值观完全不同的人通过交流可以达到“和”的状态。达到这一状态的前提是,所有的参与者首先必须是“君子”。而世间对君子的衡量标准基本是一致的,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


中国若想搞定“一带一路”,必须与伊斯兰世界打好交道。笔者在世界地图上顺着中国新疆往西的方向一路看过去,赫然发现,直至欧洲之前,这“一带”上的所有的国家的主流民众都信奉伊斯兰教,无一例外[2],简直是陷入了伊斯兰文明的“汪洋大海”。如何与这一片“伊斯兰”的海洋打交道?“一路”也基本以伊斯兰教为主导,印尼、马来西亚这样的“一路”上的节点国家,均是伊斯兰世界中的大国。



我们知道,二十世纪的前七十年,作为伊斯兰文明核心地带的中东,特别是沙特、伊朗和伊拉克,一直为英美等西方大国所控制,基督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碰撞中,基督文明明显处于主导地位;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中东国家拿起“石油”武器,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诞生和强大,随着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等,整个伊斯兰世界开始崛起,似乎有意去除基督文明对他们的影响和控制。伊斯兰文明进入了扩张和复兴期,2011年发生的中东北非“茉莉花”运动,将伊斯兰的扩张推入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处理与一个不断扩张的文明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成败。


宗教与文明的碰撞是个极为复杂和高深的问题,笔者尚没有能力提出一个解决中华文明与伊斯兰、基督、印度等文明碰撞与冲突的框架。但笔者想,还是用老祖宗的办法——中庸之道。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中谋求平衡,或者叫均势,只有均势才是稳定的。未来的“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我们切不可谋求掌控那个地区或国家,而是通过一己之力,逐步推动在“一带一路”文明的交汇中,形成一种平衡。这种平衡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注意量力而行和循序建设,千万不要让“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冲昏了头脑,不要刻意和过快地改变“一带一路”地区传统力量格局或削弱特定大国的传统影响力;另一方面,以经济促政治,以包容换信任,以正能量换取主动权,借助各种双边多边机制,为“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国家政治危机和重大地区问题(如伊拉克问题)的建设性解决提供“中国方案”。


(未完待续,下一篇:“一带一路”之大外交)

 

[1]所谓节点国家,也就是,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成一盘棋的话,节点国家就是棋手,非节点国家就是棋子。目前看,笔者尚未找到对节点国家权威的衡量标准,纯属定性的判断。

[2]以色列算是一个例外,但它是在伊斯兰文明的包围之中。

国内领先的油气产业新媒体,扎根于油气行业,快速跟踪产业热点,深度解读企业动态,给石油行业公司和资深从业者以启迪。
508篇原创文章 | 2018年全年阅读量1.2亿
微信扫一扫
关注石油Link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