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一带一路”:大传承
行业观察 2017-03-29
二、大传承“一带一路”充满着中国人的智慧,是数千年来中国文明的传承,充满着中华民族子孙的光荣与梦想。从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


二、大传承


“一带一路”充满着中国人的智慧,是数千年来中国文明的传承,充满着中华民族子孙的光荣与梦想。从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到公元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再到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与中东、东南亚一带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往,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与亚、非、欧各国之间长期活跃着一条因丝绸、瓷器而著称的贸易通道,此即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它是一条贸易之路,文明交流和传承之路,更是一条充满着中国人光荣与梦想的大道。纵观2000多年的历史,“丝绸之路”的传承大体可以分为汉唐、宋元明和当代三个标志性的阶段。


(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


汉唐时期,经历了从陆路繁荣到海路兴起的过程。从公元前2世纪起,汉代中国加大了对西域的经营力度,并逐渐与贵霜[1]、安息[2]、罗马等帝国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人员和贸易联系。在汉代,相较于北方草原之路和南方海上之路,中部绿洲之路在东西方交往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主导作用。自动往西,这一线路的主要走向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至玉门、敦煌,由疏勒[3]越葱岭[4]后经大月氏[5]和安息至地中海东岸,及狭义上的“丝绸之路”[6]。后来,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人先后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即“白衣大食[7]”)和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8]”)的横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唐代早中期,大食帝国和唐朝成为丝绸之路西端和东端的两大主导帝国。唐代中国与大食帝国的交通往来,主要借由“安西入西域道”和“广州通海夷道”两条路线,而这也大致是古代海陆丝绸之路的主要干线。


在唐代,长安与巴格达是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大都市。由两地对外对外辐射,串联起了唐朝与大食之间广袤土地上一系列的陆上驿站和城市。笔者能够想象,大概1400年前的两大帝国在丝绸和其他货物的大量、密集贸易的景象,相信当时长安的大街上隔三差五就会有驼铃、驼队和穿着长袍的大食商人出现,大食商人们带来了香药、犀象、珍宝等上流社会偏爱的奢侈品。而长安人对大食商人早已对此视而不见,因为太正常了。同样,巴格达的巴比伦城堡内,也常常会出现东方大唐人的面孔,中国商人给他们带去了丝绸和瓷器。以上这一幕使笔者想起了当前大量阿拉伯人在浙江义乌,以及大批中国人在阿联酋迪拜的景象。但无论如何,当年的巴比伦以风景不再,现在的西安也不是当年的世界级城市长安了。难怪,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想“梦回唐朝”,那时何等的盛世与自信啊!


(长安城示意图)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大致呈现陆路衰落、海路发达的历史兴替。唐朝后期与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这与中国、东南亚、南亚、西亚地区的诸多国际港口的繁荣是密不可分的。值得一提的是,货币流通在古丝绸之路交往的过程中已初现端倪,当时,罗马——拜占庭、波斯、大食的金银币和中国的铜钱是最主要的国际贸易计价货币,而中国也间或在外贸中已丝绸作为辅助性的实物货币。


宋元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起,郑和下西洋。之所以将宋元和明朝早起的丝绸之路贸易归为一个阶段,是因为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在唐朝后期已经逐渐兴起,并在宋元时期相对陆上丝绸之路而言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上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权威陈炎先生指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交替。”笔者以为,实际上,导致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中国当时经济中心的迁移,已经从汉唐时期的西安,东移和南移至洛阳、开封和杭州、南京一带,而南迁的直接原因是唐朝中期以后中国西北政治局势的长期动荡。另外,用现在的眼光看,海路的优势相较于陆路极为明显。一方面,海路不像陆路那样容易受到沿途国家的政治局势溢出效应的影响,海上航行可以选择性地绕过政治局势动荡的国家。另一方面的因素更为关键,相较于陆上运输工具的驼队,船运工具具有时间短、运量大、成本低等优点[9]


这一阶段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人们熟知的一个史实就是“郑和下西洋[10]”。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


遗憾的是,明朝中后期一直到清朝灭亡之前,中国基本采取了关闭锁国的政策,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均没落了。


当代:中国经济中心沿海化、世界制造中国化、中国进口石油中东化这三大因素是促进丝绸之路复兴的三大推手。首先,中国经济东移是之宋代以来就有的趋势。只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重心几乎全在东南沿海一带,这就为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创造了主要条件。第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制造”的全面崛起,客观上为全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产品在“一带一路”国家中的消费。据说,沙特麦加每年一度的朝圣期间,教徒手持的电子版《古兰经》(类似掌上电脑),几乎100%都是中国生产的。浙江义乌——这一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超过十万[11]的阿拉伯人在这里长期居住。第三,中东号称世界的“油库”,全球50%以上的油气资源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为中东成为全球核心的油气生产和贸易地区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中东一直是中国海外的第一大原油供应地区,这就为西亚与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复兴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机会。2014年,中国原油的进口总量中,来自中东的石油占比为45%左右。而且,随着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引发的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改变,未来,石油供需将变得越来越区域化,中国与中东的油气贸易将变得更加紧密,贸易额和占比也将不断攀升。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就亚洲而言,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油气消费大国与中东的油气生产国将互为进出口伙伴;就欧洲而言,欧盟和前苏联地区的进出口伙伴关系也会加强,尽管俄罗斯目前采取的是向东看的策略;就美洲而言,美国与加拿大、委内瑞拉等国将互为进出口伙伴。


(中国进口海外石油示意图)


总体来看,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除了明朝中后期和清朝这数百年的稍稍“沉寂”外,丝绸之路的“光芒”一直在闪耀,其带来的恩惠沐浴着陆海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国人民。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重启陆海丝绸之路应该是全中国人的心愿,因为,这是光荣与梦想的传承。


(未完待续)

 

[1]贵霜帝国(KushanEmpire):古国名。在其鼎盛时期:127-23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承继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曾拥有人口3百万士兵二十多万,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

[2]安息,又为伊朗高原古代国家,建于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汉朝取阿尔撒息王朝的汉语音译“安息”作为国名。同时也有同名电影。作为地名,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伊朗的呼罗珊地区。作为国名,指公元前247~公元224年的帕提亚(Parthia)帝国。

[3]疏勒镇,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区西北部,地处塔里木盆地西缘喀什噶尔绿洲中部,西面是帕米尔高原,有维吾尔、汉、回、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族等民族。辖12个社区、2个村委会。

[4] 帕米尔高原(Pamirs,亦作Pamir),中国古代称不周山、葱岭,古丝绸之路在此经过。地处中亚东南部、中国的西端,横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是亚洲多个主要山脉的汇集处,平均海拔4000-7700米。主要居民为塔吉克族。

[5]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

[6]以上说法参考《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月。

[7]倭马亚王朝(阿拉伯语: أمويون ), 中文又译伍麦叶王朝、奥美亚王朝,是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在伊斯兰教最初四位哈里发( 即所谓“纯洁的哈里发”或“正统哈里发” )执政结束后,由前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后来的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所创建。统治时间自公元661年始,至公元750年终。该王朝是穆斯林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

[8] 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艾卜勒·阿拔斯利用人民起义的力量建立起阿拔斯王朝,因其旗帜尚黑,故中国史籍称其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时期乃是阿拉伯的黄金时代。

[9]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000公斤左右的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以载货60万至70万公斤,相当于2000头骆驼的运输能力。数据来自《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

[10]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4124/6943310.htm

[11]有一说法是二十万以上。

国内领先的油气产业新媒体,扎根于油气行业,快速跟踪产业热点,深度解读企业动态,给石油行业公司和资深从业者以启迪。
508篇原创文章 | 2018年全年阅读量1.2亿
微信扫一扫
关注石油Link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