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然气热电联产机组纳入电力市场交易,生产形势严峻,海气消纳能力也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政府下达全额发电指标的时代一去不返。
作为海油产业链终端环节、海上天然气消纳主力用户,天然气发电在电改形势下如何做好定位,产业链各环节如何协同作战以更好地消纳海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思考。
形势:电力供大于求难有改观
根据国家能源局2017年1月发布的数据,2016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5.0%,高于此前普遍预期,但从近十年情况来看仍属低位;电力设备利用小时进一步下滑,火电过剩现象凸显。
中电联预计,全年全国火电设备利用小时将下降至4000小时左右,年内电力供大于求难有改观,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走向深水区。由于西电大量加送至广东省,嘉明电力三期机组等所有B类机组(即参与市场竞价的机组)随时面临发电量“打折”的危险。广东省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分析,发电计划调减比例可能高达10%。
定位:延续气电先发优势
气电集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天然气行业领军的先发优势,天然气发电在性能、环保、调峰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在电力改革中也取得了一些相对优势。在国家大幅压缩煤电项目、大力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情况下,天然气发电仍大有作为。
作为海油下属天然气发电企业,要找准自己合适的定位。不同于其他发电集团,这些企业还肩负着消纳海气的重职。以嘉明电力为例,海油2001年收购嘉明电力配合天然气沿海布局,2005年配合惠州21-1气田投产进行机组“油改气”,2012年为配合荔湾3-1气田投产扩建三期机组……可以说,公司的发展始终与海上油气田的发展保持同步。
发展:全产业链协同作战
在认清优势的同时,气电集团必须依托海油整条产业链优势,各环节协同作战,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如在广东省,省内海油产业链上游企业年用电量总数超16亿千瓦时,用电能力可观。因此,可对系统内购售电资源进行整合,推动内部电企与用电大户直接协商谈判,进行电量交易。建立“气价-电价”联动机制,通过均摊盈亏空间、建立基金等方式支持电厂获取电量,提高海气消纳能力,扩大上游天然气市场份额。
“发电”“用气”休戚相关,天然气发电在雾霾治理、电网调峰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加之依托海油产业链协同作战的优势,在电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下,气电集团必定可以延续天然气发电领军地位,为海气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