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伊朗民众在首都德黑兰举行集会,悼念德黑兰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难者。
极不平静的中东六月
2017年6月对中东地区来说,是极不平静的一个月份。在叙利亚和也门隆隆的爆炸声中,频发的“黑天鹅”事件让动荡不安的地区局势走向更大的混乱。
6月5日,巴林、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埃及、也门、利比亚6个阿拉伯国家,突然宣布与同属欧佩克成员国的卡塔尔断交,理由是卡塔尔支持恐怖主义活动并破坏地区安全局势。随着马尔代夫和毛里塔尼亚两个地区外国家的加入,同卡塔尔断交的国家达到8个。与此同时,约旦政府还宣布降低与卡塔尔的外交级别,同时收回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在约旦的运营许可证。断交事件掀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整个中东地区都笼罩在局势骤变的巨大阴影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月7日,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伊朗议会大楼和德黑兰南部的已故最高领袖霍梅尼陵外,分别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共造成17人死亡、52人受伤。当天伊朗还挫败了另一起恐怖袭击图谋。两起袭击发生的地点高度敏感:伊朗议会是该国最高国家立法机构,伊朗伊斯兰革命领导者、前精神领袖霍梅尼的墓地更被视为“圣地”,两地都守卫森严。这是近年来伊朗核心地区首次遭到大规模恐怖袭击,联系到正在发酵的卡塔尔断交风波也被认为是针对伊朗的敌视行为,这次恐怖袭击使中东局势更加扑朔迷离。
山雨欲来风满楼。6月7日晚,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今年9月25日将举行独立公投。参加公投的地区将不限于库尔德自治区政府管辖的三省,还将包括那些目前由库尔德人控制、但与伊拉克中央政府存在争议的地区。在伊斯兰国组织(IS)大势已去的背景下,这个横跨伊拉克、叙利亚、伊朗和土耳其的地区一旦独立,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连锁反应,为地区稳定平添重大变数。
乱局背后的政治角力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2016年原油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33%。其所产石油90%左右都运往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同时控制着全球最重要的能源贸易航道,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历次战争冲突和地区乱局的背后,都离不开美、俄等大国的政治角力。
卡塔尔断交风波的导火索表面是一篇被卡塔尔宣布是造谣的“埃米尔演讲”和一系列泄露的邮件,实际却是地区事务主导权之争。近些年来,卡塔尔利用中立的政治立场和半岛电视台等媒体工具“四两拨千斤”,影响了整个中东和北非地区乃至伊斯兰世界的政局,这种“小国大外交”的雄心,对沙特等地区大国产生了威胁。
而在埃及穆兄会、伊朗问题、教派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卡塔尔与沙特等国家存在重大分歧。在中东地区,以逊尼派为主的沙特和以什叶派为主的伊朗是一对宿敌,沙特等阿拉伯国家长期奉行封锁、对抗伊朗什叶派政权的外交政策,卡塔尔把伊朗看作其外交政策中重要的“平衡手”,对冲沙特等地区大国,以获得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种矛盾由来已久,2014年沙特、阿联酋等国就已经采取过召回驻卡塔尔大使的行动以表抗议。
美国是卡塔尔断交风波的幕后推手。分化阿拉伯国家,扶植亲美政权,遏制伊朗,控制石油资源保持供应稳定,是美国长期奉行的中东能源政治策略。5月末,特普朗的首次中东之行便提出强化和沙特等国的同盟关系,建立一个中东版“北约”,采取更强硬的措施遏制伊朗,打击伊斯兰极端恐怖组织。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还与沙特签下了1100亿美元军火大单,利用沙特牵制伊朗的意味明显。
断交风波后,特朗普在推特中直言不讳,声称阿拉伯国家集体“围攻”卡塔尔是他5月访问沙特时参与策划的方案。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大国均穿梭其中,则揭示了背后政治力量的复杂博弈。
从某种程度来说,伊朗恐怖袭击是卡塔尔断交风波的延续。尽管IS自称是伊朗恐怖袭击的幕后指使者,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一份声明却将幕后黑手指向沙特和美国。
库尔德走向独立是美国策划的路线图,该地区石油储量巨大,战略价值极高,美国一直在努力将其打造成下一个“以色列”,并将其与以色列、卡塔尔、巴林三国形成网状结构,把中东各国囊括其中,从而实现有效控制。
大势难转,变数不容忽视
“中东跺一脚,原油抖三抖”。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输出地,中东地区局势经常牵动世界原油市场的神经。卡塔尔断交消息宣布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继续了“大局未定,油价先涨”的传统,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上涨到50.65美元/桶的近期高点。然而在短线拉升后,市场很快回冷,伊朗恐怖袭击、库尔德公投都未掀起任何波澜。
从历史上看,中东动荡通常会增加原油的风险溢价。纵观几个突发事件的相关方,沙特、伊朗是产量前两位的欧佩克成员国,库尔德地区的石油储量和欧佩克成员国利比亚相当,卡塔尔虽然是欧佩克中最小的产油国,却是世界LNG出口量第一的国家。然而OPEC(原油输出国组织)减产与中东冲突的双重“利好”也未能阻止原油跌势,6月的油价在震荡中一路下行,一周后甚至跌至近7个月以来的最低点。究其原因在于,世界原油市场仍然处于供过于求阶段,中东地缘政治已不是影响油价的唯一主因。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目前全球仍有约6亿桶的额外原油库存,而OPEC每天闲置的生产能力为210万桶,达到四年来最大值,这足以抵消任何生产中断。由于页岩油生产的快速上涨,美国原油产量过去一年增加了10%,至933万桶/日,接近最大产油国俄罗斯和沙特的水平。因此,断交风波、恐怖袭击、公投独立等短期内并不会对世界能源市场供给带来大的变化。随着卡塔尔主动送上总价值122亿美元的大“红包”,美国的军舰重新访问卡塔尔,各方立场也开始松动,断交剧情似乎正在反转。
然而,目前的中东乱局也绝不是一场闹剧,复杂的地区形势已因此变得更加严峻,国际油价走势也将因此增添更多变数。针对减产协议执行,欧佩克成员国之间一直明争暗斗,沙特石油部长计划减少对美国原油出口的话音未落,伊拉克原油便以5年来最快的速度流入美国,利比亚和尼日利亚的增产更是严重阻碍了OPEC的减产努力。卡塔尔断交风波不可避免会影响欧佩克成员国之间的团结,美国知名金融博客ZeroHedge评论称,这进一步增加了外界对OPEC稳定性的质疑。一旦协同减产的努力失败,原油价格将面临很大的下行压力。
与此同时,在特朗普打造“中东版北约”的构想下,美俄等大国之间代理人战争发生的风险大大提高。而库尔德如果通过公投实现独立,将对伊朗、土耳其境内的库尔德人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极易引发激烈的地区冲突,而一旦战争发生将可能对原油供应造成重大影响,油价上涨将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