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南海开发 放眼“一带一路”
行业观察 2017-07-04
建成南海油气开发支持中心和“一带一路”重要支点

6月28日清晨,朝阳给海南马村码头(下称海南码头)附近海域洒上一片金光,整个码头一派繁忙景象——大小船舶沿着“U”字型岸线整齐排列,汽车吊正在给钢管“码堆”,各式叉车“蜜蜂”般来往于仓库、料棚间……

位于海口市迈澄县马村的海南码头,是中国海油在琼最大的油气生产后勤支持服务基地,它刚好处在南海西部各海上油气田的相对中心位置,比以前使用的湛江码头保障能力更强,物资运输成本可节约60%以上。

建一个能保障3000万立方米油气生产的现代化码头

海南码头2010年收购时仅完成少量基础工作。时任湛江分公司总经理、现任总公司总地质师谢玉洪基于长远发展,组织集体讨论决策将其建设成为能保障3000万立方米油气生产的现代化码头。

在陆地建码头对有限公司来说还是头一回。在陆地建码头不比在海上建平台,涉及水运、土建和石油石化等多个行业,监管难度大,码头建设管理部门多,协调难度大。

“不能因为有了新码头而让湛江码头闲置,要确保两个码头资源均能综合、经济、高效使用。”建设前,有限公司提出要求。为此,湛江分公司先测算湛江码头安全饱和服务能力,再根据油田发展规划测算码头资源总需求量,进而推算海南码头建设规模。

在此基础上,他们深入海油内外多个码头取经建设经验;召开专家会议对码头的规划、方案进行论证,最终形成“一体规划、分期建设,能满足3000万方油当量后勤支持能力”的建设规划。

按照这个规划,海南码头将成为南海西部油气资源开发的“六个支持中心”,即生产服务中心、物资补给中心、设备维保中心、应急支持中心、船舶服务中心和物资仓储中心。

拼全力变“蓝图”为现实

“蓝图”于2013年初确定后,招标工作立即启动。

海南码头服务于海上油气生产,专业性强,符合条件的施工单位很少且基本在省外。项目组多方解释、沟通,省里才同意部分专业设施由海油自主招标。

项目组在招标上创新采用投标人自报品牌的模式,项目招标人员既确保了价格竞争,又保证了产品质量。“整个招标采办比预算节约3000多万元,且零投诉,海南省对海油招标模式充分肯定并予以推广。”时任海南码头项目经理黄鸿光说。

2013年夏,码头施工全面铺开。项目组严把质量安全关。一天,施工单位运来一批护舷,项目组人员发现产品质量合格证等均符合要求,但还是不放心,便掏出钥匙串在每个护舷内壁用力划一下,划到最后几个护舷时划痕并未像前面一样慢慢消失,而是留下浅浅的裂痕。质监员当即要求更换,但施工单位振振有词:“产品有检验合格证,你们的检验方式无效。”经多方交涉,项目组连夜将随机抽取的两套护舷送到广州交给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检测。结果显示,护舷个别指标不合格,项目组随即强制退货。

对于码头设施,项目组吸取湛江码头相同设施的使用经验。例如,场地计划建设的吹灰装置采用了PLC控制和脉冲除尘系统,已很先进。项目组创新思维,对该装置的下料系统进行改造,下料速度比原来提高3倍,仓库空间大幅节约,作业成本大幅下降,除尘效果也有很大改善。

海口夏季气温经常在40℃以上,湿热如蒸笼。建设阶段,项目组成员每天坚守现场,施工单位捆绑夯实地基用的钢筋时,他们蹲在基坑边,对着图纸数钢筋;混凝土运到现场,除核对质检报告外,他们还用水冲洗,检查混凝土质量。

当时码头基础设施落后,一到夜晚电力不足空调无法运转,项目组只能给房顶和墙壁浇水散热。即使这样,大家仍然干劲十足,从白天工作到深夜,一周上班七天。海口与湛江虽隔海相望,他们却很少回家。

码头建设的这一年,海南台风多达30余个,严重影响施工进度,项目组加强组织赶进度。经过近一年半的咬牙奋战,2013年底海南码头一期工程竣工,费用控制在预算内,“零”事故,所有设施一次检验合格。

码头建成不久,海南遭遇60年一遇的17级超强台风袭击,海口多个码头损毁严重,海南码头却安然无恙。

建成南海油气开发支持中心和“一带一路”重要支点

2014年3月,建好后的码头开始试运行,当首艘工作船缓缓驶入港区,现场人员既兴奋又紧张。

试运行初期,人员新、经验少。码头管理班子深入学习其他码头经验,编写作业规程和管理程序,各项业务很快走上正轨。

一流的管理靠制度,更靠文化,海南码头应该有怎样的制度与文化?时任湛江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柯吕雄给出答案:秉承海上和陆岸终端实践经验,吸取、借鉴国外石油公司先进管理经验,积极突破创新。

对此,海南码头提出“三六九”管理模式。“三”指“三化”,即操作程序标准化、安全标识可视化、码头管理一体化;“六”指“六好”,即健康安全环保好、任务完成好、现场管理好、队伍建设好、经营效益好、社区关系好;“九”指“9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节约、学习、素养、永续。

“这些举措很管用,”海南码头公司副总经理肖华东说,“现在的海南码头整洁靓丽、绿色生态,员工质量安全意识很强,管理运营高效,服务市场也从海油内部走向外部。”

2014年获悉壳牌公司将在南海钻探井,码头公司积极争取,列举其在成本节约、应急响应时效等方面的优势,最终获壳牌青睐。这是海南码头首个对外服务项目,码头公司始终以严谨务实的作风、质效优先的意识、安全环保的理念提供优质服务,保障了壳牌公司作业的高效,提前23天完钻。基于第一口井的良好合作,壳牌公司接下来钻探的多口探井都指定海南码头为其服务。其后,科威特石油等近10家大型石油公司陆续与码头公司合作。

如今,海南码头已成为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桥头堡”,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码头的作用还将进一步凸显。

也正因为如此,今年5月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到海南码头调研时说:“码头不仅是南海石油勘探开发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也是海南省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

国内领先的油气产业新媒体,扎根于油气行业,快速跟踪产业热点,深度解读企业动态,给石油行业公司和资深从业者以启迪。
508篇原创文章 | 2018年全年阅读量1.2亿
微信扫一扫
关注石油Link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