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开采石油天然气,中国企业是否已迎来好时机?
行业观察 石油Link 2017-07-26
中国资本去美国投资油气区块,这种想法听起来似乎很不靠谱,但为何仍有中国企业热衷于此?其实这是因为,同美国资本相比,中国资本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

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北美油气区块投资的核心不是“炒”油田,而是靠技能“经营”油田节省成本实现盈利,并介绍了考察一个“区块投资项目”是否靠谱的基本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当下是否是中国资本投资北美油气区块的恰当时机?同美国资本相比,中国资本的竞争力又在哪里?

在正式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来看看中美两国的投资者,对待北美油气区块投资的一个典型差异——对油田项目风险的评估有巨大差别。

◆◆◆

中美投资者对风险认识的差异

一句话说明中美两国投资者对风险认识的差异:中方会对美国项目的钻井风险估计过高,对于增产项目风险估计过低。

对于北美区块投资,为什么不少中国投资者认为风险大、不靠谱?这一问题就可以从中美投资者对风险评估的差异上来回答。

中国投资者最担心的问题是——买到的油气区块钻不出油气,即对美国钻井项目的风险估计过高。

这里需要重点指出的是,美国油气区块的钻井项目风险并没有想的那么大,反而是增产项目的风险,往往被中国投资者严重低估。为何这么说呢?请听详解:

被高估的钻井项目风险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过,钻井项目是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钻井风险大众所周知。但是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物极必反——例如飞机有故障风险大,反而安全系数高,事故率少,因为大家极其重视。美国石油产业上下游分离,一般的上游项目只能到卖油卖气这个地方,所以钻井项风险可以说更大,因此美国人极其重视其风险评估,这反而造成钻井项目风险的下降。

在美国,一个典型的上游钻井项目主要有三个参与者:矿主,资本方,项目方。其中,有一个专业经验、技术过硬的“项目方”,可以说是“区块投资”的核心。为何这么讲呢?

从矿主的角度讲,在出售完油气区块工作权益后,矿主就只能靠产出油气的收入来赚钱,所以矿主希望有能力的项目方来承接项目;从资本方角度讲,既然投了钱自然希望通过项目方的高效运作产生收益,所以也是希望和有能力的项目方合作。

美国上游的钻井项目都是独自承担风险,而且充分市场化,交易频繁。所以对“项目方”而言,就很容易在业内产生“口碑”。因此能长期生存的“项目方”,一定都是有能力有口碑的,偶尔有一次成功不足以建立“口碑”。还是拿油气田开发比作开飞机,好的“项目方”就好比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有个好的“飞行员”,飞机“坠毁”的风险就小。

所以在美国区块投资的生态下,“项目方”的能力水平和商业道德要相对过硬,钻井项目的风险相对于中国来说其实是要低的。 

被低估的增产项目风险

在前文中,我们讨论过,在美国想要低价拿到好区块(即“抄底”)可能性是极低的。从项目流程的角度看,美国油气区块交易是充分市场化的,由于没有行政干预垄断,所以低风险的项目由于其特性导致价格会很快趋于合理,即好的区块贵,劣质区块便宜,俗称一分钱一分货。

收购区块后,如何运营管理油气田,是投资者能否盈利的关键。而油气田运营管理其实存在不小的风险,因为运营受油价影响很大。很多油气田的运营成本在高油价的时候有黏性,油价下降是分分钟的事情,油价一旦下降,而相应的成本方的价格会变化较慢,这一个时间差就可以杀死很多“经营不善”的油田。所以增产项目和油价的关系更大,因为要有额外的投入,对成本的控制要求更严格。低油价是考验运营者水平的时候。

就运营成本而言,和中国相比,美国油气项目有两样成本在初期较高——人力成本和法律法规成本。美国人工资高,人力成本高这一点不必多说;在法律法规方面:美国老百姓的环保意识强,而美国地方政府权力大,而且直接对当地百姓负责,而不是对上级政府负责——所以会导致监管比较严格,这一因素也导致了美国油气项目的法律成本更高。

所以,投资北美油气区块,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沟通技巧,比如多同当地政府沟通和互动,参与一些当地的公益活动(或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雇佣当地人)。这其实都是在转播信息:我们是这里的企业,我们注重自己在这里的声誉,我们会对这里的环境负责。(美国很多的监管由于控制成本是以抽查为主,而被抽查的原因很多来源于缺乏交流的不信任,提前做好功课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

总结一下,在美国油气行业生态下,增产项目的运营和管理能力是关键,而中美市场法律政府差异都很大,这些风险往往会被“日产原油量”给掩盖掉,往往被低估。 

石油link后续的线下沙龙中,B&D Petroleum会以本公司投资的两个油田去讲解:钻井型方案和增产型方案。

◆◆◆

现在是否是北美油气投资的好时机?

 我们已经讲解了北美油气区块投资的基本游戏规则,理清楚了中美两国投资者对风险认识的差异,扫除了中国投资者对北美油气区块投资的基本认知障碍,现在是时候谈谈投资的问题了。

对中国投资者来讲,首先想要了解的问题便是:现在是否是北美油气投资的好时机?

在回答此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简单区分下资本生存的两种基本策略:风险投资,增长资本。由于本文作者不是所谓的金融出身,不敢班门弄斧,只想通过一些朴素的道理讲下作为一个实业企业家的理解。

风险投资:

寻找新领域新市场,在市场壁垒建立和市场饱和前进入占据先机,通过自由竞争搏杀成为独角兽建立壁垒;例证:现在没人会再做移动支付的投资了。

优点:回报率高,回报周期短; 缺点:风险高,门槛低,资本搏杀严重。

增长资本:

在一个高壁垒且需求稳定的领域里,通过时间和实践的积累,实现盈利。

优点:风险小,竞争小; 缺点:回报率低,回报率长,需要对一个行业有深入了解。

前文我们反复提到,北美油气区块开发是成熟的商业模式,所以投资北美油气区块,资本应该采取“增长资本”的生存策略,而非“风险投资”。再一次回答我们最初提出的问题,北美油气区块投资重在用真本事经营油田开发,而不是“炒”油价。

而在北美油气区块投资当中,与“增长资本”对接的窗口,就是私募——美国油气区块投资的典型套路之一,下面是一些油气企业与私募合作交易的记录(可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大名鼎鼎的黑石在2011年和休斯顿一家油气公司Geosouthern合作,2013年出售了旗下价值60亿美元的油田资产给Devon


给员工发十万奖金的油气公司Hilcorp, 2010年与KKR合作,2011年出售了旗下价值35亿美元的油田资产给Marathon Oil


能源私募Lime Rock在2012年与油气公司Endurance Resources合作, 2016年出售旗下价值10亿美元的油田资产给Concho和另一位非公开买家

现在是否是北美油气投资的好时机?至此,我们已经有答案了。由于北美油气区块开发模式已较为成熟,所以“风险投资”生存的几率不大了,而“增长资本”还有很大空间。说白了,有“真正的专业技能”者,进行北美油气区块投资活动,是可以生存的。

◆◆◆

北美油气投资,中国资本有何优势?

虽然“增长资本”在北美油气区块投资领域还有生存空间,但我们还未回答此前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既然北美油气区块投资能赚钱,自家的油田为啥美国公司自己不投,愿意让中国公司来投资呢?这就要谈到中美两国资本的差别。

首先还需要澄清一个问题,什么是资本。请注意,“资本”不等于“资金”!

资本=资金+资本意识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什么叫“资本意识”,大家可以回想下荷兰的郁金香热、美国的经济大萧条的教训。这些苦果产生都是由于在资本大量聚集后,不去滋养实业,资本空转产生的。这就是典型的有“资金力量”而无“资本意识”。“资本意识”,实际上是一种行业智慧。

资本在运营过程中,会逐渐获得行业智慧,具有资本意识。资本市场成熟后,就会有各自的经营领地。资本在这方面其实同制造业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分工会越来越细。

但资本分工越细,其活力程度就会越低。这就好比一个石油工人干了20年钻井,他会感叹一入石油深似海,很难跳出这个行业换工作。

在现今时代,论资本的分化程度,美国相对较高,中国相对较低。其结果就是:美国资本的专业性强、活力小,中国资本的专业性不足、但活力强。

所以中国的“活力”资本和美国具有“行业智慧”的油气公司合作是一种双赢状态,愿意在油气领域深入下来的资本——北美油气区块投资是个好机会。 

最后再谈谈,北美油气区块投资,还能为中国带来的三个机遇。

让技术研发更高效:

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之间脱节的严重,这几乎是油气行业中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而能源私募,可以有效地整合制造、研发和市场之间的资源,增强这个产业链。

因为能源私募在了解甲方需求和保证乙方销路的前提下,可以使得油气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更高效。

例如在1998年成立的能源私募Lime Rock Partners就是这样的私募,其资金总量达到74亿美元,投资在油气上游产业:区块开发,钻探服务,设备制造,技术产品。而这类能源私募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

释放中国产能:

世界第一的中国制造——中方资本注资的北美油田项目可以反向带动或者利用中国油气设备产业的制造能力。甲方投资反向带动需求,要比乙方市场推广有效和精准得多。 

满足中国多元化油气需求:

下图是美国出口原油总量和向中国出口原油量的对比:

除了从美国进口的原油量不断攀升,中美两国在天然气贸易方面,2016年美国一共出口LNG 184250MCF,其中中国占17221MCF,占比9.35%,仅次于智利的15.96%和墨西哥的14.91%排名第三。不同于石油,天然气的运输成本高,考虑到天然气在北美和东亚的差价,利润空间还是相当可观。 

结语:

从产权责任,讲到项目投资,最后到了油气资本,只是把我们践行中经历和大家分享下。一直以来,北美油气投资都是大家都觉得好但是又无从下手的一个区域,希望本系列文章可以解除大家的一些疑惑,让大家看到一些真实的东西,而非是被作为投融资的噱头。

国内领先的油气产业新媒体,扎根于油气行业,快速跟踪产业热点,深度解读企业动态,给石油行业公司和资深从业者以启迪。
508篇原创文章 | 2018年全年阅读量1.2亿
微信扫一扫
关注石油Link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