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正式进入可燃冰开发领域,2030年左右将实现商业化开采!
行业观察 2017-08-29
万众期待的可燃冰什么时候能商业化开采?中国石油总裁汪东进近日表示,这一目标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

8月24日,中国石油总裁汪东进宣布,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对这一21世纪最重要能源的商业化开发。

而且在近日,中国石油集团与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北京共同签署《推进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正式进入可燃冰开发领域。

早在5月中旬,“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的消息”横空出世,举国沸腾,但摆在台面全是争论之声,一是对可燃冰无限未来的憧憬,另一方面是对其价值、商业化开采难度的质疑。

可燃冰:是神话还是未来

7月29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工程全面完成了海上作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圆满结束。随后,执行本次试采技术服务的中石油钻井平台“蓝鲸Ⅰ号”起航返回位于烟台的母港。

截止7月9日14时52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151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

该次海域可燃冰首次试采圆满成功,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可燃冰试采已然取得世界性突破,但是对其价值潜力和商业化开采可行性的争论和质疑,却一直没有停止过。

大部分人对可燃冰的未来抱有极大的信心,主要是看重这种清洁能源的储量和巨大潜力,可燃冰作为一种新能源,资源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5月18日试采成功消息爆出后,可燃冰相关概念股齐齐上涨,潜能恒信、石化机械、中海油服涨停,海油工程、杰瑞股份、龙宇燃油涨逾7%,通源石油、石化油服涨逾5% 。

在对可燃冰一片叫好的形势下,也有部分人对可燃冰未来发展前景提出质疑,认为这不过又是另外一次“水变油”的能源神话,“100升可燃冰能让汽车跑5万公里”的言论闹剧更是让可燃冰的技术突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部分人从实际角度出发,认为可燃冰开采成本昂贵,风险较大,开采不当会导致甲烷瞬间释放,造成海底滑坡、塌陷、海啸等巨大事故,并不看好未来的商业化开采。

但从此次试采后的监测结果来看,一切都在向着乐观的方向发展。监测结果显示,周围地层无明显变化,海水及周边大气等甲烷浓度无异常,环境无污染,未发生地质灾害。

“蓝鲸1号”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标志中石油在该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为中石油正式进入可燃冰开发铺平了道路。但此次进驻可燃冰开发领域对中石油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

提前布局,主导未来世界天然气格局

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和天然气开采成本的下降,天然气取代石油成为第一大能源几乎已成必然。因此,在21世界的前15个年头,各大石油巨头纷纷扩大自己的天然气业务,以在未来的世界清洁能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其中,壳牌天然气产量在总产量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37%上升至2015年的49%,道达尔从30%上升至47%,雪佛龙从27%上升至33%,七大国际石油公司除了BP以外,其他所有公司的天然气产量占比都有所提高。

与此同时,同为世界石油巨头的中石油在天然气业务发展方面似乎已然落后,截止2015年,中石油天然气(当量产量)在总油气(当量产量)中只占35%,在国际大石油公司排名中处于靠后的位置。

近日,中石油半年报公布,2017年上半年总油气当量产量为725.7百万桶,天然气当量产量为289.9百万桶,天然气产量占比上升至40%,比2015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其它巨头们也没有闲着,最近两年,他们继续扩张天然气业务,以保证在未来天然气格局中的地位。

2015年,壳牌以540亿美元的巨资收购BG(英国天然气集团),稳固了自己的世界天然气霸主地位,此次收购完成后,壳牌占有了全球20%的LNG(液化天然气)市场。

在天然气产量占比排名靠后的BP也在奋起直追,2016年6月,BP宣布在埃及海上的Baltim South区块取得重大发现,该区块地质储量达700~800亿立方米,BP占有该区块50%的开采权益,另外50%由同为七大国际石油公司的Eni占有。

2017年,BP马不停蹄,继续扩大自己的天然气地盘,继续在埃及、澳大利亚、特立尼达投产多个天然气项目。

中石油这两年在海外也有大的扩张动作,2017年7月,中石油和道达尔与伊朗政府签署合同,合作开发世界最大天然气田南帕尔斯气田11期项目,其中道达尔、中石油分别持股50.1%,30%,其余19.9%由伊朗国油持有。但该项目目前还没有建成产能。根据中石油半年报,2017年上半年公司海外天然气在总产量中的占比只有7%,远远低于国际石油公司的平均水平。

而在国内,中石油的天然气主要来自于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西南油气田等几个主力产气区,其它产气区也已形成固定的格局,中石油进一步布局的空间有限。

可以说,跟国土资源部、广东省政府签订协议,正式进驻可燃冰领域,是中石油当下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也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蓝鲸1号”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也标志着中石油具备了深海钻井、完井、试采能力,在可燃冰开发技术方面,中石油也走在了国际同行的前面。可燃冰一旦能实现商业化开采,由此引发的革命不会亚于当下的页岩气革命,中石油也必然能主导未来的世界天然气格局。

本次中石油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也会为中石油开发可燃冰的一大优势。与此同时,广东省会不会能够借助中石油的专业优势,摆脱对其它地区的能源依赖,成为下一个能源大省呢?

能源消费大省助力中石油

广东省做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具有巨大的能源需求,但广东却不是一个能源产出大省,因此,发现自己的能源产地,一直是广东省的目标。

早在1998年,广东省就走上了在南海寻找可燃冰的道路。第二年,就在南海海域首次发现显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标志——似海底反射(BSR)。

2007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施了国内首次南海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行动,获取到分散状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国家级研发取得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2013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海域再次组织实施了钻探,终于发现了千亿方级的可燃冰特大型矿藏。

2017年5月,中石油入股广东天然气管网,广东天然气管网也因此成为国内首个由三桶油共同参股的省级天然气主干管网,这也给后续可燃冰开采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若本个可燃冰矿藏能够实现商业化开发,广东省必然能跨入能源大省的行列。同样的,广东省巨大的能源消费需求也会为中石油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提供推动力,这或许也是中石油敢于向可燃冰商业化开采发起挑战的底气所在。

国内领先的油气产业新媒体,扎根于油气行业,快速跟踪产业热点,深度解读企业动态,给石油行业公司和资深从业者以启迪。
508篇原创文章 | 2018年全年阅读量1.2亿
微信扫一扫
关注石油Link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