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汽集团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人事大调整。按计划,在一周内,8000多名员工将全部竞聘上岗。
公开竞聘上岗是国企改革中人事调整的重要手段,诸如大庆油田、大港油田等单位也曾有过小范围试点。
此次一汽集团的改革,或将正式拉开国企人事调整的大幕。
闪电式的人事大调整
近日,一汽集团召开会议,公布组织架构改革方案,决定在集团内部以自上而下、竞聘上岗的方式进行人事调整。
此次调整涉及一汽集团旗下的行政、经营等多个部门的超百个干部岗位。包括正职、副职、处级干部、普通员工在内的8000多名员工部员公开竞聘上岗。
这是今年一汽集团新任一把手的第一把大火。8月初,徐留平赴任一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提出“一个月内摸底,两个月内给出改革方案,三个月内付诸实施”,而今,上任不足两个月,一汽的人事改革风暴已经来临。
9月18日上午,一汽集团召开二级经理以上级别会议,宣布调整框架,全员现行下岗。当天下午,公开竞聘随即开始。
这次一汽集团的人事变动十分迅速。在9月18日至9月25日期间,各大公司部门逐级竞聘,仅一周时间,几乎全部人员将重新就位。
以各部门一把手为例,9月18日两点前竞聘报名时间截止,当天下午开始面试,竞聘结果晚上就公布出来,其它级别的竞聘也基本如此。
公开竞聘之下,员工的岗位将产生哪些变化?据悉,这次调整是直接给出各部门的编制数量,员工根据自己的级别自由报名参加竞聘。
就目前而言,一大批有实力的员工有望通过竞聘获得提拔,甚至实现数级跨越。
此次竞聘落选的员工可以参加尚未满员部门的二次竞聘,如果仍未竞聘上岗,则接受一汽集团的内部培训,等待其他择业机会。此外,还要求在法定退休年龄5年之内的,主动申请内退。
三桶油也“玩”竞聘上岗
一汽集团作为一家老牌国企,它的人事调整也代表着出下一步国企的改革方向。对于三桶油等石油国企而言,公开竞聘上岗并不陌生。
相对于一汽集团此次大刀阔斧的人事调整,三桶油的改革相对温和,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新疆油田等多家单位实行公开竞聘,对一部分岗位先行试点。
这其中,中石油、中海油下属两家单位的人事调整方案值得关注。
去年9月,中石油休斯顿研究中心全体处级员工试行竞聘,打破了原来“一聘定终生”的制度。
不同于以往,这家单位的人事调整首先“动刀”处级员工,竞聘上岗后按实际岗位领取薪资,对于竞聘不上的也不再保留原有职级待遇。这与一汽集团此番由上而下的改革颇有相似之处。
事实证明,率先从领导层改起,更有利于改革方案的推行。
另外,对于竞聘成功的员工来说,同一岗位的任期只有三年,三年后将再迎来新一轮聘任。“三年任期制”同样也在一汽集团此轮改革中得以体现。
不同的是,在中石油休斯顿研究中心,能否竞聘上岗需要员工集体投票决定,休斯顿技术研究中心领导班子的票数占30%,员工占70%。竞聘者得票数必须超过70%以上才能顺利上岗。
而一汽集团的人员选定采用“谁用人谁选人”的原则。据了解,一汽今后各部门有望实现“工资打包”,成为自负盈亏的实体。这也意味着负责人在选人时只会考虑谁更加适合今后的工作。
此外,中海油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安技服”)也曾推行全部岗位公开竞聘。从去年11月到今年3月,中海油安技服完成了所有岗位的重新竞聘。562人竞聘上岗,其中18名干部转入技术岗位,4名技术人员通过竞聘进入中层干部岗位。
与一汽集团不同的是,安技服的公开竞聘还引入第三方权威人才评价机构,对岗位竞聘方案、人才评估等进行了详细设计。
这些试点单位为石油行业的大面积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试点过后,石油国企也有可能推开全员公开竞聘上岗
石油行业下一轮改革或将力度空前
国企内部改革,阻力远比想象的大。此番一汽大刀阔斧的改革,虽然刚刚起步,却足以看出领导层的决心。
在人事调整上,全员公开竞聘的同时,如何保证公开公平,如何使员工真正信服,如何做到“能者上、庸者下”……这不仅是一汽集团面临的问题,也是包括石油企业在内的大多数国企需要考虑的问题。
近日,国企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中国联通集团混改率先引爆市场后,中国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有数月绯闻的神华国电重组案终于尘埃落定。随后,一汽集团迅速实现重大人事、机构调整,力度之大足以成为国企由内而外改革的样本。
不难看出,相较于之前一个接一个的试点,此轮改革更注重实质效果。石油国企在经历了漫长的“试点期”后,也有望成为下一轮改革的重头戏。这也意味着,下一轮石油领域的改革或将力度空前。
改革虽然伴随着阵痛,但是对于积弊已久的国企而言却十分必要。在石油行业即将迈入新一轮改革风潮下,石油人,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