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工程宣布正式投产。作为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陆上战略管道,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全长8704千米,是目前世界上线路最长、供应覆盖面积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一条天然气管道。
而从全局来看,整个西气东输工程全长2万多千米,耗资3000多亿元,使我国的输气能力比五年前增长了56.5%。
除了震惊的数据之外,对整个中国来说,这个耗资巨大的巨型工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西气东输格局之初步成形
要讲西气东输先得从一座城市说起。
中卫是坐落于宁夏中西部的一个不起眼的城市,虽然人口不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够夺目,但对西气东输工程来说,它却是起着重要节点作用的存在。
其中,西气东输二线以中卫为分界线,分为东、西两段,霍尔果斯—中卫段干线和中卫—靖边联络线为西段,中卫—广州段线为东段。而且,分布于西段的中卫—靖边联络线还成为二线工程与其他管线连接的重要出口。
这条线路以中卫为起点将二线工程中的天然气,一部分输入西气东输一线供应华东地区,一部分输入陕京线,供应北京及周边地区。可以说,华东和北京能用上来自中亚的天然气,离不开这座城市的功劳。
对三线工程来说,中卫是其西段和中段的分界点。西三线以中卫和吉安为界分为东、中、西三段,其中霍尔果斯—中卫为西段,中卫—吉安为中段,吉安—福州为东段。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西气东输的重要节点,中卫在为西气东输提供便利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了受益者。另外,除中卫之外,在西气东输沿线经过的广袤国土上,还有无数的城市享受着这样的便利。
在西气东输三条线路中,二线年输气能力为300亿方,是受益人数最多的一条,也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管道工程。管道线路全长8704公里,西起新疆霍尔果斯,途径新疆、甘肃、宁夏、湖北、广东等15个省区市,直达珠三角,终点抵达香港。
其中,乌鲁木齐是中国首个用上中亚天然气的城市。2009年12月,中亚天然气管道经霍尔果斯进入西气东输二线,使乌鲁木齐的市民提前享受到了这种便利。
乌鲁木齐街道
两年后,位于中国最东南的城市也享受到了中亚天然气带来的便利。
和占据地理位置优势的西北城市不同,位于东南端的城市用到中亚天然气的过程更为复杂和漫长。
在2012年,西气东输二线跨越中国的最西北和东南,将中亚的天然气运送到了香港。
如果你了解到,在香港市民的燃气灶上使用的有可能是来自遥远中亚的天然气,完全不用感到惊讶。
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不同,一线工程建设时期更早,自2002年就开始投建,气源也和二线、三线不同,大都是来自国内气田的天然气。其中,塔里木油田是一线工程输气的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该线路也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管道工程,全长4200千米,西起新疆塔里木油田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库尔勒、吐鲁番、西安、洛阳、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东西横贯9个省区,最终到达上海。年输气能力达到170亿方。
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则是最年轻的一条线路,在上游与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连接,线路全长7378公里,西起新疆霍尔果斯,东至福建省福州市,沿线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和广东10个省区,年设计输气量为300亿立方米。
西气东输三线的投建也使福建人民第一次用上管道气。
2017年8月,在西气东输三线工程末端,福州段青口—福州天然气门站及配套线路工程全面开展建设,预计将于2018年贯通。届时,青口片区、福州城区将用上新气源。
截至目前,该地区使用的依然是单一的海运进口天然气,受国际环境及台风等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西三线进入后,将使福建省拥有海上及陆上双气源供给,不仅能够有效保障天然气供应的安全和稳定,还能使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降低。
西气东输三条线路在不同程度上方便了沿线人民,这个总长度达2万多公里的工程,其密集的管网设置,覆盖了我国14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140多个城市、3000余家大中型企业,近4亿人口。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这个巨型工程的受益者。
中国历史上又一大工程奇迹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0%多一点,另外还有高原和盆地分布广泛。
复杂的地形决定了我国管道的铺设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工程,不仅距离遥远,还要不断的跨江开山。
西二线西段沿线 赛里木湖国家风景名胜区
我们习以为常每天都使用的普通燃气,有可能是跨越了大半个中国,经过高山、河流、高原和平原的漫长路程,才为我们贡献出一餐美味的饭菜。
山东临沂一户居民用上天然气
以西三线为例,管道沿途翻越了天山、秦岭和江南丘陵等山区,还要穿越黄土高原、长江和黄河等复杂的地形。其中,最为复杂的是隧道的开挖和建设。
2013年7月,位于福建省南安市的晋江隧道顺利贯通,该隧道全长659.34米,为河流穿越隧道。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外协难度大,施工空间狭小,突水、涌水安全隐患大等问题,被施工建设者一一克服。
晋江隧道施工人员实施开挖工作
然而,像这样的隧道有可能只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个,因为仅在西气东输三线的中段和东段复杂山区就有150多个。
除了隧道建设,焊接、铺设等过程更是耗尽了数不清的人力和物力。这其中积淀着无数人的汗水和青春。
西三线工程石油人正进行管道焊接
截至2016年年底,西气东输工程已经运行了13年,累计供应天然气超过3000亿立方米,使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就提高了两个百分点还多。而这个庞大的工程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大奇迹。
中国管道的未来
在惊叹的背后,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发展到底蕴藏着一个怎样的未来?
2014年,国家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天然气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0%,这也就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3600亿立方米,从去年我国2100亿立方米的消费量来看,大力发展天然气是大势所趋。
无独有偶,作为《巴黎协定》的认真履行国,2015年我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提出到203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这也意味着在我国大面积覆盖天然气顺应了气候的发展要求。
管道铺设中
近几年来,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我国有无数个城市和村庄开始了天然气的普及工作。
在首都,201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了《2017年北京市农村地区村庄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方案》,方案明确指出,在2017年10月31日前完成700个农村地区 “煤改清洁能源”任务,完成79万平方米籽种农业设施的“煤改清洁能源”工作。
使朝阳、海淀、丰台、房山、通州、大兴6个区平原地区村庄内住户基本实现“无煤化”。而有这样要求的村庄在2017年几乎遍布中国的各个角落。
这些迹象表明我国天然气和天然气管道的发展即将迎来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时期。
而恰恰是在2017年的8月,中石油副总也提出,未来10年我国油气长输管道将迎来一个新的建设高峰期,更是印证了这一趋势。
届时,西气东输工程将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壮大,成为中国天然气管道中标杆一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