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是石油的几千倍,此能源已启动开发,恭喜中国
行业观察 石油Link 2017-12-04
随着雄安新区首批3个3500米深度地热勘探钻孔顺利开钻,储量惊人的地热能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为石油人带来新的机遇。文

随着雄安新区首批3个3500米深度地热勘探钻孔顺利开钻,储量惊人的地热能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为石油人带来新的机遇。

文 | 石油link (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石油link)

近年来,地热能的开发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随着近日,雄安新区首批3个3500米深度地热勘探钻孔顺利开钻,标志着雄安新区深部地热勘查工作正式启动。

而地热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为石油人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地热能的春天来临

地热能是指贮存在地球内部的可再生热能,是一种减排效益显著的清洁能源。目前,地热能广泛应用于发电、供暖、旅游(温泉)等方面。根据埋藏的深浅,地热能主要分为浅层、水热型和干热岩三种类型。

地热能储量极为丰富。据相关专家透露的数据计算,中国5公里以内的地热能资源量大约相当于580万亿吨石油的发热量。而这个数据是我国石油地质资源量的4600倍还多。

巨大的资源储量引发了政策上的高度重视。


为了推动地热能的开发,2017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规划》指出,在“十三五”期间,将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1亿平方米,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0MW。

而且,到2020年全国地热能年利用量将达到70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五千万吨石油的发热量)。

从目前我国地热能发展现状来看,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其中,中低温地热直接利用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连续20多年总量排名全球第一;在高温地热利用方面,中国在西藏建起了羊八井地热电站;在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2015年底全国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3.92亿平方米。

随着政策上的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地热能开发将迎来另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石油单位进军地热领域

石油行业开采地热能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在资源勘查评价和钻井开发等方面具有优势之外,地热能本身所具有的清洁无污染的特性和巨大的储量早就获得了石油行业巨头们的青睐。

在上个世纪,中石油就开始了对地热能的探索。

其中,华北油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利用地热能。并且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了中低温地热发电先导试验,在2013年~2015年,国家“863”中低温地热发电项目在华北油田开展了发电试验。

辽河油田的地热研究工作始于1985年,目前,辽河油田已经有稳定的研究、工程设计与施工团队,共建成10余个地热项目,形成多项专利与专有技术。

大庆油田于1998年发现地热田,截至目前,累计实施热泵改造项目31项,替代标煤能力达4.65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地热能的油田发展队伍中,又多了一员——浙江油田。今年8月底,伴随着第一口地热井——祝102井顺利试水。浙江油田也开启了地热能开发的新征程。


地热能打造出中国第一座无烟城雄县


而中石化在近年来,更是走在了地热能开发的前列。

在上世纪90年代,中石化开始大规模探索开发利用地热能,其旗下新星公司开创的“雄县模式”成为地热界的典范,而且,雄县也成为中国第一个“无烟城”。

在今年冬天,新星公司分布在全国40多个市县的330多座地热换热站全面启动,包括雄安新区11个自然村6200多户村民在内的30多万个家庭开始享受清洁供暖。

而从中石化旗下油田的地热能发展情况来看,截至2017年4月,胜利油田已投产运行地热余热项目22个,共实现新增和替代供暖(制冷)面积119万平方米。

在“十三五”期间,胜利油田还将规划地热余热项目87个,实现民用地热余热供暖(供冷)面积1029万平方米,到2020年底,油田地热余热利用规模将是目前的8倍。

值得注意的是,除胜利油田外,中石化旗下的中原油田、河南油田等油田单位都已经开始了地热能的利用和开发。

新能源将给石油人带来新机遇

在新能源备受瞩目的今天,石油的路还能走多远?这是石油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不过,从地热能的开发来看,新能源给石油行业带来的不仅是冲击,更有数不尽的机遇和工作机会。

以中石油长城钻探为例,自2007年进入肯尼亚地热钻探服务市场至今,长城钻探已累计签订合同达7.5亿美元,完成钻井151口,占肯尼亚目前地热钻井数的72%,并在高温地热钻井服务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在外闯市场上,地热能的开发也给石油人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2017年11月,胜利西南分公司成功进军云南地热市场,目前,共达成了两口地热井工作量的合作协议。

而随着“十三五”期间,地热能的大力开发,石油人或将未来迎来几万口的打井机会。


地热打井


作为开发世界第一大能源的石油巨头,在开发新能源方面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种优势,从世界石油巨头投资新能源的规模中就可窥得一二。2017年9月,石油巨头道达尔投资法国 EREN 集团可再生能源部门,以 2.375 亿欧元买下 23% 股权。并且宣布在 2035 年前将投资五分之一资产配置于可再生能源。

而壳牌拥有 400 百万瓦规模的风力发电场。英国石油在美国拥有 1.5 吉瓦风力发电容量。挪威国油计划在 2018 年为苏格兰 Hywind 漂浮式离岸风电计划添加 1,000 度电储能容量的锂电池能源储存系统。

虽然,我国的石油巨头们还未有国外石油公司这样的大手笔,不过除了地热能开发,我国石油公司和油田单位也开始将触角伸向了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

根据中石化官网消息,在“十三五”期间,中石化新星公司将加快发展地热余热利用、天然气综合利用、太阳能光伏利用“三大业务板块”。争取到“十三五”末在全国打造20座“无烟城”。

而从油田发展新能源的现状来看,2016年11月24日,中原油田采油六厂桥口联合站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投入运行。这是中原油田与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首个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


光伏发电   图片来源于摄影部落


西北油田则建立起了太阳能和风能互补的发电站,截至2016年4月,已经有4座投运,3座在建。

总体来说,石油单位在新能源开发方面的规模比较小,但不容否认的是,对新能源进行布局的意识已经逐渐苏醒。

抛弃石油仍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的论断不提,从世界石油巨头在新能源领地的布局来看,即使新能源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力,也少不了巨型石油公司们分得一杯羹。

在石油人一边担心新能源会抢走饭碗的时候,一些石油单位已经开启了自己的新能源之旅,这或将为石油人也带来新的工作机会。

图片来源于中石化官网、网络


国内领先的油气产业新媒体,扎根于油气行业,快速跟踪产业热点,深度解读企业动态,给石油行业公司和资深从业者以启迪。
508篇原创文章 | 2018年全年阅读量1.2亿
微信扫一扫
关注石油Link公众号
相关阅读